技術支持:云搜網絡
武漢天工工藝版權所有 備案號:鄂ICP備17030245號-1
背景
2021年,一群野生亞洲象離開棲息地北上,在輾轉5個(州)市、迂回行進1300多公里后,14頭北移亞洲象安全通過元江大橋,回到它們的適宜棲息地,引發國內外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讓**看到了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承諾和實踐。
話題
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故事已經過去,但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的討論并未結束。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深感把這一段故事留存下來、活化宣傳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今年春節前,云南野生亞洲象群北上南歸搜尋監測行動紀念展館建成開館,其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在講好大象保護故事上有何創新?
責任 留存好宣傳好守象護象的故事
“野生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故事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成為云南乃至中國推進生態文明保護的宣傳典范,但熱鬧之后,還能留下什么?若干年之后,還能記得什么?”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黨委書記、政治委員張曉慶感嘆道,他親自指揮、參與亞洲象北上南歸全過程的監測行動,深知這一事件對于云南、對于中國的重要意義。
從2021年5月27日至9月19日,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北移野生亞洲象安全防范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先后出動59名指戰員,攜帶16架無人機、6部紅外夜視儀及全要素通信裝備器材,擔負亞洲象群北移搜尋監測任務。任務分隊歷時116天,堅持24小時全天候值守,先后轉場玉溪、昆明、紅河、普洱4州(市)10縣(區),監測象群及獨象活動1300多公里,空地跟蹤2390小時,標繪象群遷移軌跡要圖377份,為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確保人象安全”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對北移象群搜尋監測過程中,任務分隊確保行動執行有力、安全有序的同時,大力創新形式,探索實踐融合宣傳,持續對接國內各級各類媒體,積極講好北移亞洲象群故事,講好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擁有展現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截至行動結束,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累計在**主流媒體刊稿600余條,省級媒體和地方融媒體刊稿900余條,在央視播出1500余條電視新聞,協調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到總隊任務分隊一線開展直播23場次,200余家國外媒體持續對象群事件和森林消防監測任務進行報道,獲得了國內外媒體和網民的一致好評和贊賞。
通過搜尋監測行動,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積攢了“幾個T的視頻、幾萬張圖片”,這是整個行動的**手資料,是云南持續深化亞洲象北上南歸宣傳的“家底”。“盡管這些資料很豐富,但是放在硬盤里,也很難起到持續擴大宣傳影響的效果。”張曉慶說。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了把行動成果固化、轉化的有效方法——用云南非遺文化載體講述亞洲象北上南歸事件。
大象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云南一些世居民族中也是常見的文化符號。但用云南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成系列、整體性地來講述大象的故事,并在展廳空間里集中呈現出來,尚屬***。據介紹,紀念展館里所呈現的云南非遺技藝超過90種,既有耳熟能詳的扎染、刺繡、木雕等,也有鮮為人知的皮雕、內畫等。走進展館,就是走進一方生態與文化交匯交融的藝術空間,走進一處“象趣”盎然的生態保護區,走進一個非遺薈萃的文化大觀園。
創新 構建“象趣”橫生的文化空間
“象往之旅”云南野生亞洲象群北上南歸搜尋監測行動紀念展館位于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綜合樓2樓,共分為序廳和6個專題展區(書法繪畫展區、非遺文創展區、影像書籍展區、傳統文化展區、大象文創展區、生物多樣性展區)。展館以云南文化多樣性展示生物多樣性,匯集了云南省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名家大師的精品佳作,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多層次立體講述了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步入序廳,通過前言、關鍵詞、路線圖、時間表、斷鼻家族等展板,亞洲象北上南歸的故事梗概逐漸清晰起來;再往前,隨著電視欄目和新聞、紀錄片、雜志、書籍、報紙及新媒體產品的集中展現,觀眾迅速被拉入2021年一群大象被**聚焦、云南被**聚焦的輿論氛圍中。在序廳中間,兩組象群雕塑分外引人注意,生動呈現了象群在旅途中行走、打鬧和呼喚等場景,雕塑把大象憨厚可愛的神態刻畫了出來,吸引觀眾駐足欣賞。
從序廳出來,進入專題展區。入口處的石影雕、木雕作品大氣典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石影雕名為“一路向北”,長5.5米,高1.5米,由石影雕工藝大師錢三毛雕刻而成,全景再現了象群北上南歸的故事細節,立體記錄了森林消防指戰員及各地群眾守象護象的故事,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木雕名為“翻山越嶺護象忙”,長3.5米,高1.4米,重達800斤,通過采用線雕、浮雕、深雕、鏤空、穿插等技法,將大象和人物形象刻畫得精致細膩、呼之欲出,全貌反映了森林消防指戰員晝夜不息監測象群行蹤的場景。
在書法繪畫展區,通過書法、繪畫、篆刻以及陶瓷等藝術作品,中國傳統文化與大象在這里跨時空“相會”,大象可親可愛形象躍然于紙筆之間、器物之上。在非遺文創展區和傳統文化展區,云南森林消防總隊借助扎染、刺繡、木版畫、木刻畫及斑銅、斑錫、純銀巨幅雕刻等非遺作品載體,將民族文化創意與追象護象故事融為一體,以云南文化多樣性的魅力充分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豐碩成果,讓大象與非遺都具有了全新的生命力。在大象文創展示區,100件大象主題文創作品琳瑯滿目、各具特色,讓人大飽眼福。
影像定格時間,記憶穿越時空。影像書籍展區通過12幅“追象十二時辰”工筆油畫、7幅大象噴繪油畫、“追象天團”合影照及護象日記及圖書音像出版物和100本大相冊、各類館藏證書,生動記錄了象群沿途的習性趣事,再現了森林消防員與大象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這一展區將森林消防員搜尋和監測北上南歸象群的工作直接呈現出來,一篇篇日記、一幅幅工作照,讓觀眾對他們所做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觸動。
拓展 打造常態化的生態文明科普基地
2021年10月12日,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作主旨講話強調:“中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云南野生亞洲象群的北上南歸之旅,充分展現了中國日益增強的生態保護意識和能力,彰顯了東方大國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擔當與作為。萌象的故事雖然暫告一段落,但它們留下的美好記憶必將流傳很久、影響深遠。
而如何用好用活這一特殊而重要的資源,讓大家更加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云南實踐,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是一個大象主題的生態文明展館、一個云南非遺文化展館,同時也是一個生態科普基地,歡迎大家來參觀,也歡迎大家在參觀的同時走進森林消防營地,了解森林消防、支持森林消防的工作。”張曉慶說,建設這么一個大象主題展館,并不是要把資源私藏起來,而是要盤活資源、轉化利用,給大家提供一個回憶象群故事、感受非遺文化、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同時,紀念展館的建成,讓這起偶發的野生動物遷移事件成為了講述中國故事、云南故事的經典傳播案例,必將對宣介云南乃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發揮重要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生態保護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云南野生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故事,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一個縮影。在守護大象出游的日子里,人類的生態文明意識也經歷了一次成長與新生。我們在致敬那些守護象群平安往返的無名英雄的同時,更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并肩攜手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記者 余國鵬 劉祥元 李輝)
技術支持:云搜網絡
武漢天工工藝版權所有 備案號:鄂ICP備17030245號-1